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影像 > 影像知識 > 核醫(yī)學 > 正文

核醫(yī)學在消化系統(tǒng)中的應用簡單介紹

2014-11-03 09:51:18      家庭醫(yī)生在線

一、肝顯像(膠體顯像)

(一)肝動態(tài)顯像:肝血流灌注顯像。"彈丸"注射,2s/F速度顯像。

(二)肝靜態(tài)顯像:

1、顯像原理:示蹤原理

99m Tc-植酸鈉,與血液中鈣離子螯合成99m Tc-植酸鈣膠體,顆粒大小為300-100um,正常時80%被肝臟Kuffer氏細胞(星形和多角細胞)吞噬,其他被脾、淋巴腺的單核細胞吞噬。當肝內功能降低時肝放射性出現(xiàn)減低,枯否氏細胞被破壞或功能不良,可出現(xiàn)缺損或稀疏灶。

2、方法:99m Tc-植酸鈉,靜脈注射74-185MBq,10min后即可進行顯像,采集前后位、后前位、右側位,必要時增加其他位置。顯像時要做劍突、肋下緣及包塊的標志。

3、圖象分析:

(1)正常圖象:前后位為三角形。

(2)異常圖象:(位置、大小、形態(tài)及放射性分布異常)

位置異常:肝下垂

大小異常:彌漫性肝病,占位病變等見肝腫大;肝硬化見肝縮小。

形態(tài)異常:肝硬化、占位病變及鄰近器官腫大壓迫致變形;先天性異常。

放射性分布異常:局限性和彌漫性稀疏,局限性熱區(qū)。

(三)臨床應用:

1、適應癥:占位性病變的定位診斷;上腹包塊與肝的關系;肝轉移瘤;肝大小形態(tài)的了解。

2、臨床評價:

具有了解占位性病變的同時能了解肝細胞的功能。但檢出率與X線B超差別不大。

平面顯像:大于2.5cm的病灶,陽性率為80%-85%;

ECT斷層顯像: 1-3CM的病變,陽性率:66%;

3-5CM的病變,陽性率:94%;

5-20CM的病變,陽性率:100%。

檢查方法 MRI X-CT ECT B超

靈敏度 90% 86% 82-94% 76%

特異性 90% 88% 80-94% 90%

二、肝血流、肝血池顯像

(一)原理:

肝臟內含血總量約250ml 僅低于心腔,大血管及脾。故用99m Tc標記紅細胞,可進行肝血流、血池顯像。

(二)方法:顯像劑為113m InCl3或99m Tc-RBC

以"彈丸"式靜脈注射99m Tc-RBC 555MBq,1幀/3s的速度動態(tài)示蹤肝血管及門靜脈的灌注情況,為肝血流顯像,以后第5,10,20,30min各采一幀,必要時延遲顯像和斷層顯像。通過首次通過圖象和計算機計算定量指標進行判斷。

(三)圖象分析:

1、正常圖象

肝血流顯像:3-12s為動脈相,12s后為靜脈相,肝在動脈相不顯影而靜脈相顯影。

肝血池顯像:比較病變區(qū)放射性與正常肝臟的放射性差異。相同為正常。

2、異常圖象:

不填充:病變區(qū)缺乏血供,見于囊腫、濃腫等良性病變。

填充: 病變區(qū)有放射性增加,提示肝癌可能性大(其肝血流顯像陽性)。

過度填充:病變區(qū)放射性濃集,見于肝海綿狀血管瘤。

(四)臨床應用:

1、 對血管瘤的診斷靈敏度、特異性、準確率均達90%以上,

ECT特點:肝膠體顯像為放射性缺損灶;而肝血池顯像原缺損灶出現(xiàn)過度填充。因血管瘤是由血竇構成。

檢查方法 ECT XCT B超

與病理結果陽性符合率 98.2% 80.9% 53.8%

但對病灶小于1.5CM的血管瘤陽性率約50%,需結合XCT的檢查提高檢出率

2、 對肝癌的鑒別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3、 對病變較小的占位性病變的臨床意義不大。

三、肝癌的陽性顯像

(一)原理:

利用放射性標記親腫瘤物進行顯像,

利用癌代謝活躍的特點進行顯象,

(二)方法:

(1)、放射性陽離子化合物,如67 Ga-枸櫞酸鹽,正常肝組織不顯影,出現(xiàn)異常放射性濃集,表明為肝癌,特異性高,陽性率為60-85%。

(2)、放射性標記腫瘤抗原抗體,如123 I或111 In標記的抗AFP抗體能與原發(fā)性肝癌所含AFP抗原結合。

(3)、放射性標記細胞代謝物, 如99m Tc-GH,99m Tc-PMT,后者在前5分鐘表現(xiàn)為稀疏,2小時后填充。

(三)臨床應用:

1、肝內占位性病變的探測:

檢查方法 MRI X-CT ECT B超

靈敏度 90% 86% 82-94% 76%

特異性 90% 88% 80-94% 90%

2、肝內占位性病變的性質鑒別:

實性病變的良、惡性的鑒別首選ECT, 囊性與實性的鑒別首選B超檢查。

肝細胞癌ECT特點:

動態(tài)顯像出現(xiàn)動脈灌注相的灌注影;

血池顯像出現(xiàn)部分填充相。

對肝細胞癌和肝轉移瘤的陽性率為60-85%;

與XCT相當,但有較高特異性。

陽性顯像:(特異性高)

67 Ga顯像對肝細胞癌的陽性率為70-90%(無 67 Ga)

99m Tc-GH顯像的陽性率為: 30-55%(對小于2CM的陽性率低)

99m Tc-PMT顯像的陽性率為:50-60%

綜上所述,對肝癌的判斷需綜合檢查,結合臨床分析,提高診斷符合率。

第二節(jié) 肝膽動態(tài)顯像

一、 顯像原理:

肝的多角形細胞能攝取肝膽顯像劑并均勻分布于肝,隨后排入膽管,進入腸道。用咖瑪照相機連續(xù)采集成像,分析肝膽系統(tǒng)功能。

二、方法

(一)顯像劑:一類:亞氨基二醋酸類衍生物(IDA),如99m Tc-EHIDA(二乙基乙酰替苯胺二醋酸);另一類:吡哆醛氨基酸衍生物,如五甲基色氨酸(PMT),能被肝細胞攝取,并分泌到毛細膽管與膽汁一起經膽道系統(tǒng)排泄。

(二)檢查方法:空腹,靜脈注射顯像劑后,即刻、5、10、15、20、25、30及45分鐘各顯像一次,當腸道顯影,檢查即可結束;若膽囊或腸道不顯影,60或90分鐘重復一次,必要時延遲至2-24小時顯像。

三、圖象分析

(一)正常肝膽動態(tài)顯像:

1、肝實質顯像期:5-10min,肝實質顯影

2、膽系開始顯像期:10-15min,肝總管、膽總管、膽囊開始有核素濃集。

3、膽總管和膽囊明顯顯影、腸道開始顯像:15-30min后肝內放射性減少,膽道放射性增加,腸道開始放射性。

4、腸道顯像期:30-60min,肝影漸消退,大量放射性積集于腸腔。

(二)異常圖象:

1、肝實質顯像期,見肝形態(tài)異常

2、肝功能受損,肝清除顯像劑能力降低,心腎放射性增高。

3、肝-膽系顯影時相延緩或膽囊與膽道不顯影。

4、肝內與腸道顯影順序發(fā)生異常。

四、臨床應用及評價:

(一)臨床應用:

1、急性膽囊炎:

肝膽顯像特點:肝臟顯像良好,總膽管及十二指腸顯影正常,但膽囊不顯影。

(95%以上的膽囊炎患者伴有膽囊管機械性或功能性梗阻)

急性膽囊炎4小時內膽囊不顯影,靈敏度97.6%,準確率98.6%;

2、慢性膽囊炎和膽系感染:

多表現(xiàn)為膽囊顯影延緩,一般慢性膽囊炎1-2小時后可見膽囊顯影。缺乏特異性,膽囊顯影可正?;蜓舆t或不良,甚至不顯影。

3、黃疸的鑒別:

(1)肝細胞性黃疸: 肝影出現(xiàn)和消退均延遲,無膽管擴張及放射性積累; (2)梗阻性黃疸: 部分性梗阻:肝影出現(xiàn)時間正常,梗阻近端出現(xiàn)放射性積累,腸道放射性延遲出現(xiàn); 完全性梗阻:24小時內腸道不顯影,膽囊及膽管通常不顯影。

4、膽道手術后隨訪:觀察膽道吻合及通暢情況、有無膽汁外漏。

5、先天性膽道閉鎖的診斷:

新生兒先天性膽道閉鎖: 注射顯像劑后24小時內不見腸道有放射性積集

診斷符合率達95%以上。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 注射顯像劑后4小時內可見腸道有放射性積集

此外,對于異位膽囊和膽道畸形有較高特異性。

6、十二指腸胃返流的診斷:

正常隨膽汁排泄道十二指腸不進入胃內,當胃內出現(xiàn)放射性積集 時則可診斷為十二指腸胃返流。此外可用于胃腸吻合術后綜合征的觀察。

此外:

1、膽囊收縮功能測定:(不能應用于有膽管梗阻的病人)

膽囊顯影后,口服脂肪餐或靜脈注射CCK(膽囊收縮素)動態(tài)觀察膽 囊排泄過程,并能定量分析(計算排膽分數,排膽率等)。

2、 移植肝的監(jiān)測:

一次肝膽顯像可了解移植肝的血管吻合情況、肝細胞功能、膽道吻合情況及有無膽汁外漏等情況。

(二)臨床評價:

1、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的陽性檢出率和診斷準確率均較高,4小時內膽囊不顯影,靈敏度97.6%,準確率98.6%;

2、黃疸的鑒別診斷有較好臨床價值。

3、對結石的診斷不如B超。

第三節(jié) 消 化 道

一、消化道出血

(一)胃腸道出血量的測定:

原理: 51Cr-紅細胞經靜脈注射后,正常不進入消化道,消化道出血時則進入并不被吸收,隨大便排出。將大便中的放射性 與每毫升血液中放射性比較計算可求出胃腸道出血量。

方法:靜脈注射51Cr-RBC 7.4MBq后,收集72小時大便,稱重測放射性,并在開始時和收集大便結束時抽靜脈血測每毫升放射性計數。按公式計算結果。

72H出血量(ml)=大便總放射性/每毫升血放射性

(二)胃腸道出血定位診斷:

顯像原理:當胃腸道出血時,锝標的紅細胞或膠體隨血液進入胃腸道。

顯像方法:靜脈注射顯像劑后以2-5分鐘一幀的速度連續(xù)顯像0.5-1小時,必要時延遲顯像。但膠體不能進行延遲顯像。

臨床應用:適應于活動胃腸道出血的診斷和大致定位。急性活動出血用锝標膠體顯像,間歇出血者用锝標RBC顯像。診斷準確率在80%左右,能夠探測出血率高于每分鐘0.1ml的消化道出血。

二、胃食道及腸胃返流顯像:

(一)胃食道返流

顯像原理:當食道下端擴約肌功能障礙,胃內容物可返流入食道。

檢查方法: 空腹飲用99mTc-膠體(硫膠體或DTPA)11.1MBq的150ml果汁和150ml的0.1 ml/L的HCl,5min后立位觀察食管下段有無放射性;15min后臥位采集,然后在腹部加壓每加2.67BkPa(最大加至13.3Pa) 采集一幀。不加壓即有返流為自發(fā)性返流;加壓后發(fā)生返流為誘發(fā)性返流。正常人加壓至4.67kPa不會發(fā)生返流。

臨床應用:觀察胃大部分切除后有無返流,觀察胃灼熱和反酸 的原因。 靈敏度為90%。

(二)腸胃返流

當幽門松弛時或胃切除、迷走神經切除術后胃腸運動功能改變,會引起近端空腸逆流。空腹注射入肝膽顯像劑后經肝膽進入腸道,有返流時則有放射性逆流入胃腔。

三、胃排空功能檢查

顯像原理:將不被胃粘膜吸收的顯像劑引入胃內,觀察胃內放射性下 降情況,可計算胃排空時間,反應胃的運動功能。

臨床應用:觀察胃功能紊亂的原因,是觀察食物或藥物療效的客觀方法

(1)胃排空時間加速: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分切除,甲亢等患者。

(2)胃排空時間延緩:胃竇癌、十二指腸潰瘍、胃大部分切除伴傾到綜合 征、糖尿病等患者。

四、胃粘膜異位癥顯像(美克爾憩室顯像):

顯像原理:異位粘膜和正常胃粘膜一樣能分泌胃酸,也同樣能從血液 中攝取99m TcO4 - 。

臨床應用:美克爾憩室診斷,正常在胃區(qū)和膀胱區(qū)有明顯放射性積集,若在回腸區(qū),特別是回盲部出現(xiàn)固定的放射性積集,可診斷為回腸憩室,陽性率為80-85%。

此外用于胃腸道手術后殘留胃和術中有無胃粘膜播植顯像,是分析胃腸道出血的一種有價值的方法。

五、結腸癌的放免顯像

用放射性碘標記的抗結腸癌或CEA單克隆抗體,注入體內可結合在結、直腸癌細胞膜抗原部位,使腫瘤組織具有放射性積集。

陽性率在68%-91%,可用于消化道腫瘤的定位、定性診斷。

此外:

六、唾液腺顯像(Salivary Gland Imaging)

原理:唾液腺的間葉導管上皮細胞能攝取血液中的99m TcO4 - ,

10分鐘后漸分泌到口腔。

方法:靜脈注射限像劑后,20-30分鐘進行靜態(tài)顯像。

應用:

1、占位性病變:

冷區(qū):邊緣光滑清晰者,見于混和瘤,唾液腺囊腫,濃腫等良性病變。

邊緣模糊不清者,多為惡性腫瘤。

熱區(qū):多為淋巴乳頭狀囊腺瘤(Warthin瘤),特異性高

溫區(qū):多為混和瘤

2、Sjogren綜合癥:顯像特點為所有唾液腺聚集放射性很少,甚至不顯影。

3、異位唾液腺診斷。

(責任編輯:黃思源 )

科大夫掛號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