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骨科頻道 > 骨科疾病 > 骨質疏松 > 正文

骨質疏松三級預防要知道

2015-04-27 09:30:06      家庭醫(yī)生在線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骨骼健康問題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尤其是在冬季,骨骼健康更是成為了中老年人的頭等大事。國內相關實驗顯示,中等劑量的骨膠原與對照組比,有顯著的增加骨密度的效果;在增加骨強度的試驗中,攝入低劑量的骨膠原就有明顯的效果,而鈣制劑往往只能增加骨密度而對增加骨強度沒有幫助。

導致骨質疏松的原因有哪些呢?

飲食因素:骨質疏松是自身的鈣元素流失后,得不到足夠的補充,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骨骼出現(xiàn)疏松的癥狀,我們在生前身體內的鈣質來自母體,出生后主要靠營養(yǎng)吸收。母乳中含有充足的鈣質。許多食物都含有鈣質。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魚、蝦、蚌、蘿卜、芹菜、菠菜、白菜、卷心菜、甘藍和各種豆制品。

生活陋習:針對引起骨質疏松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專家指出有些人在平時比較喜歡大量吸煙、酗酒,大家要注意吸煙會導致鈣吸收障礙。長期大量飲酒,肝臟受到損害,功能下降,導致營養(yǎng)物質代謝異常。飲酒勢必多吃菜,高脂類食物攝入過多,可造成機體鈣營養(yǎng)代謝失衡,不僅可影響食物中鈣的吸收,而且可使骨鈣大量“遷移”和尿排鈣量大幅度增加,從而導致骨骼嚴重缺鈣,最終引發(fā)骨質疏松癥。

接受日光照射不足:我們都知道經常曬太陽可以促進體內鈣元素的吸收,這是因為維生素D是我們必要的營養(yǎng)元素,經常進行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維生素D就不會缺乏。但現(xiàn)代社會中有些人因為工作性質(如長年夜班、井下工作),或整天工作、生活在高樓大廈,出門以車代步,接受陽光照射機會太少,導致體內維生素D不足,影響鈣質吸收,造成骨質疏松。

補充骨膠原對預防骨質疏松有效

試驗表明,補充骨膠原可降低尿中羥脯氨酸的排泄量,起到促進骨形成、增加骨量、延緩骨質疏松和骨退化的作用。

補充骨膠原,可以有效預防骨膠原不足而引起骨質疏松,有利于鈣的沉積。骨膠原在人體骨骼中形成網(wǎng)架結構,保持骨骼的強度和彈性,它是鈣質等無機質的載體,可以“兜”住鈣質防止流失。

由多種粘多糖以網(wǎng)架形式形成蛋白多糖聚合體,以其負電荷吸引正電荷的膠原纖維,以螺旋結構形式纏繞于蛋白多糖聚合體,形成類骨質。然后再由成骨細胞的作用分泌磷酸鹽匯同粘多糖的吸引力,吸引、親和鈣等無機質一起礦化,形成新的健康骨組織。

而且隨著衰老,骨骼中骨膠原的比例不斷減少,兒童骨骼中有機質的比例可高達70%,成年時約50%,50歲以后可下降到30%,老年人骨骼中有機質的比例可下降到10%—20%,缺乏骨膠原會使骨骼的脆性增加、缺少彈性,而且加劇了鈣質“流失”;隨著年齡增長,骨膠原和鈣質都在逐漸減少,而骨膠原比鈣質“流失”的更快更多。

如果把骨骼比喻成房子,鈣是磚頭,骨膠原就是砌磚的水泥混合土。再多的磚,如果沒有粘合劑,也砌不起堅固的房子。同樣的道理,雖然鈣攝取很多,如果骨膠原補給不足的話,骨骼還是不能健康結實。

骨質疏松三級預防要知道

1、一級預防:應從兒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營養(yǎng),多食用含Ca、P高的食品,如魚、蝦、蝦皮、海帶、牛奶(250ml含Ca300mg)、乳制品、骨頭湯、雞蛋、豆類、精雜糧、芝麻、瓜子、綠葉蔬菜等。盡量擺脫“危險因子”,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如堅持體育鍛煉,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煙、不飲酒、少喝咖啡、濃茶及含碳酸飲料,少吃糖及食鹽,動物蛋白也不宜過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過長,盡可能保存體內鈣質,豐富鈣庫,將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預防生命后期骨質疏松癥的最佳措施。加強骨質疏松的基礎研究,對有遺傳基因的高危人群,重點隨訪,早期防治。

2、二級預防:人到中年,尤其婦女絕經后,骨丟失量加速進行。此時期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對快速骨量減少的人群,應及早采取防治對策。近年來歐美各國多數(shù)學者主張在婦女絕經后3年內即開始長期雌激素替代治療,同時堅持長期預防性補鈣或用固體骨肽制劑骨肽片進行預防,以安全、有效地預防骨質疏松。日本則多主張用活性 Vit D(羅鈣全)及鈣預防骨質疏松癥,注意積極治療與骨質疏松癥有關的疾病,如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脂肪瀉、慢性腎炎、甲旁亢/甲亢、骨轉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3、三級預防:對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患者應積極進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CT、Ca),促進骨形成(活性 Vit D),骨肽片等藥物治療,還應加強防摔、防碰、防絆、防顛等措施。對中老年骨折患者應積極手術,實行堅強內固定,早期活動,體療、理療心理、營養(yǎng)、補鈣、止痛、促進骨生長、遏制骨丟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體素質等綜合治療。

(責任編輯:鄒華振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