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神經科 > 神經科疾病 > 腦癱 > 正文

痙攣性腦癱的癥狀有哪些

2014-05-26 16:47:40      家庭醫(yī)生在線

痙攣性腦癱(以下簡稱腦癱)即大腦癱瘓,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fā)育不全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有些發(fā)生于錐體交叉以下的上頸髓的病變不符合此病的定義,但仍可按腦癱來治療,在美國,腦癱患者是患有神經肌肉紊亂的兒科患者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群,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腦癱發(fā)病率可為從每1000名新生兒中有6到59例不等。其發(fā)病率隨著產前護理、社會經濟條件,環(huán)境以及母親和嬰兒所接受的產科和兒科的護理的改善而增長,在美國,每年新增加約25000例腦癱患者??梢酝茰y,廣泛的新生兒護理機構正在挽救比以往更多的產傷或產前有缺陷的嬰兒,因而統(tǒng)計出的腦癱患者的數(shù)量逐年上升。痙攣性腦癱的癥狀有哪些?

痙攣性腦癱的癥狀有哪些

腦部病損的位置決定腦癱的臨床類型,如大腦皮質損傷一般可引起痙攣或缺乏運動的隨意起始,多數(shù)損害并不限于腦部支配的某一塊肌肉的區(qū)域,受累范圍比較廣,大腦所支配的整個身體部分都會受累,這就是為何整個肢體都有不同程度受累,而不像脊髓灰質炎只影響一塊肌肉分型,若有一塊肌肉明顯受累,要考慮到這一區(qū)域內其他肌肉也會有程度不同的痙攣。

1、按臨床表現(xiàn)分型

(1)痙攣型腦癱:最常見,約占55%,腦部的BrodmanⅣ區(qū)與Ⅵ區(qū)是錐體束起始的部位,此兩區(qū)的病損通稱為錐體束疾病,通常引起痙攣,痙攣狀態(tài)是當肌肉受到被動牽伸時,肌肉內張力增加的一種狀態(tài),這是由于正常的肌肉牽張反射加強而引起的,在加強的牽張反射中,使肌肉突然被動活動時可感到阻力,隨后到某一程度時肌肉松弛,當牽伸肌肉時,痙攣狀態(tài)的增加將引起肌肉的過度收縮,痙攣肌肉的腱反射亢進,可出現(xiàn)肌陣攣,這提示對牽伸的反應增加。

(2)手足徐動型:手足徐動癥在腦癱患者中約占25%,是運動障礙性腦癱的最常見形式,其引起運動障礙的病損是在大腦基底或在中腦,常累及整個身體,極少看到一個肢體的運動紊亂,患者經常伴有面肌和控制語言的肌肉病變,表現(xiàn)為持續(xù)痛苦的面部表情,流口水,說話困難,導致人們誤認為這些人反應遲鈍,而事實上很多患者具有正常智力。

(3)僵硬型:僵硬型腦癱約占3%~5%,是廣泛腦部損傷的一種表現(xiàn),腦癱僵硬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肌肉彈性喪失,企圖牽伸肌肉時,檢查者從關節(jié)被動活動開始到結束均發(fā)覺患者肌肉僵硬,被動活動關節(jié)可加重牽張反射,在腦癱的僵硬型中,患者的肌肉強直可以間斷或持續(xù)存在,由于腦部組織彌散性損害,精神障礙的發(fā)生率相當高。

(4)共濟失調型:共濟失調型約占5%,是小腦損傷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小腦病變所致?lián)p害多數(shù)為先天性,偶爾亦可因分娩時出血所致,因運動覺,空間定位覺損害,不能辨別傳入沖動而致共濟失調,共濟的失調主要是位置覺,姿勢和平衡覺喪失,患兒可有習慣用手側不完全固定,典型的共濟失調患者較其他類型的腦癱患者預后要好,隨著時間延長,其癥狀有自發(fā)改善趨勢。

(5)混合型:混合型約占10%,源于大腦幾個區(qū)域的損害同時存在,但不是彌散性損害,患者表現(xiàn)為幾種類型癥狀相互混合,如痙攣型和共濟失調型相混合等。

2、按發(fā)病部位分型

(1)單癱:無論上肢還是下肢,僅一個肢體受到影響,是少見的類型,在作出診斷前,檢查者必須仔細評定其他肢體的情況。

(2)偏癱:同側肢體受累,這些患者通常是痙攣性的,上肢通常比下肢嚴重。

(3)截癱:常伴有早產,截癱多為痙攣型,表現(xiàn)為剪刀步態(tài)或稱交叉步態(tài)。

(4)三肢癱:四個肢體中三個受累,最常見的為痙攣性癱瘓,是較為少見的運動障礙,在確定三個肢體癱瘓之前,需仔細地評估不受累的一個肢體。

(5)四肢癱:腦部損害侵及四肢,肢體可呈現(xiàn)痙攣狀態(tài),運動障礙或混合型。

3、按肌張力高低及其嚴重程度分類

腦癱可根據(jù)其肌肉張力和損害嚴重程度分類,肌肉張力可呈現(xiàn)高張力,低張力或正常,肌張力是可以變化的,可隨著時間而改變,有手足徐動癥的腦癱兒童誕生時為低張力,但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yōu)楦邚埩?,另一方面,共濟失調兒童誕生時為低張力,并保持不變,損害的嚴重性可以是輕度,中等或嚴重,輕度受影響患者能夠起床行走,并能獨立進行日?;顒?,約25%不需任何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如精細動作的訓練,職業(yè)訓練,特殊教育和說話訓練等是必要的,中等度損害占50%,起床行走和日常生活均需要給予幫助,嚴重損害患者是完全沒有生活能力的,通常臥床不起或依賴輪椅,由于不可能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所以治療的目的是改善其活動功能,而不是起床行走。

(責任編輯:張琴琴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