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心理睡眠 > 精神疾病 > 其他心病 > 正文

軀體化障礙的病因是什么?

2013-11-16 18:42:30      家庭醫(yī)生在線

軀體化障礙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yōu)勢觀念為特征的一組神經癥?;颊咭蜻@些癥狀反復就醫(yī),各種醫(yī)學檢查陰性和醫(y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有時患者確實存在某種軀體障礙,但其嚴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釋患者的痛苦與焦慮。對患者來說,即使癥狀與應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沖突密切相關,他們也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

軀體化障礙的確切病因尚不明。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常有人格障礙,如自我中心(自戀人格)和過分依賴他人(依賴性人格)。 盡管癥狀的發(fā)生和持續(xù)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或沖突密切有關,但病人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也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

近些年來的研究提示,軀體化障礙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報道認為軀體形式障礙與遺傳易感素質有關。在對一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證明,其陽性家族史明顯高于器質性疼痛;多因素分析顯示家庭遺傳史與疼痛量呈正相關。

2、個性:研究發(fā)現(xiàn),不論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圖均呈1、2、3、7型,其兩點編碼基本符合神經癥的性格特征?!吧窠涃|”個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軀體不適及其相關事件,導致感覺閾降低,增加了對軀體感覺的敏感性,易于產生各種軀體不適和疼痛。Sterm的研究發(fā)現(xiàn),軀體形式障礙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礙,以被動依賴型、表演型、敏感攻擊型較多見。

3、神經生理和神經心理研究:有人發(fā)現(xiàn)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存在著腦干網狀結構注意和喚醒功能的改變,有關腦功能不對稱的研究把轉換障礙的感覺、注意和情緒改變與大腦右半球信息處理過程方式聯(lián)系起來,對軀體形式障礙的腦研究指向第二感覺區(qū)(S11),該區(qū)似乎特別適合用來解釋其神經生理和神經心理的動力學機制。有人認為在情緒沖突時體內的神經內分泌、自主神經及血液生化改變導致血管、內臟器官、肌張力等改變,這些生理反應被患者感受為軀體癥狀。

4、心理社會因素:

(1)潛意識獲益: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認為,這類軀體癥狀可以在潛意識中為患者提供兩種獲益,一是通過變相發(fā)泄緩解情緒沖突;二是通過呈現(xiàn)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擔的責任并取得關心和照顧。

(2)認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響認知過程,導致對感知的敏感和擴大化,使當事人對軀體信息的感覺增強,選擇性地注意軀體感覺并以軀體疾病來解釋這種傾向,增強了與疾病有關的聯(lián)想和記憶及對自身健康的負性評價。

(3)述情障礙:有人認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語言表達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謂“述情障礙”(alexithymia)。Lesser認為述情障礙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達其內心沖突,描述軀體不比情感表達更容易,甚至于達到難以區(qū)分是內心感情還是軀體感覺。有人認為患者在情緒體驗的自我感受和言語表達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其情緒體驗沒有傳達到大腦皮層并通過語言符號表達出來,而是經過由律神經形成所謂“器官語言”釋放出來。

(4)生活事件:Dantzer強調生活事件與軀體之間的聯(lián)系。Bacon發(fā)現(xiàn)生活事件與身體主訴呈正比,作者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負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組高于對照組,生活事件與疼痛量呈正相關。研究組的社會支持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與疼痛量呈負相關。生活事件中以長期性應激為主。

(5)社會文化因素:有研究發(fā)現(xiàn),軀體形式障礙特別多見于中老年婦女且文化較低者。還有研究顯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見于女性文化程度較低者。有人認為情緒的表達受特定的社會文化影響,無論在20世紀以前的西方社會,還是今天的發(fā)展中國家或發(fā)達地區(qū)的基層社會,負性情緒都常常被看成是無能恥辱的表現(xiàn),從而阻礙了該類情緒的直接表露,而軀體不適的主訴則是一種“合法”途徑。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患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掩飾、否認,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體驗,而關注自身的軀體不適。盡管癥狀的發(fā)生和持續(xù)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心理因素或內心沖突密切相關,但病人也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

(責任編輯:吳敏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