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男科 > 男科疾病 > 早泄 > 正文

如何讓“愛”更持久? 對付頑固早泄的幾個方法

2016-03-16 08:36:45      家庭醫(yī)生在線

患了早泄,夫妻雙方要正確對待,不可取的態(tài)度是互相抱怨,或產(chǎn)生焦慮、厭倦情緒,或不認真對待,不配合治療,更不應該停止正常性生活。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先去醫(yī)院檢查,排除泌尿生殖系疾患,然后消除精神上的緊張狀態(tài),克服恐懼心理,保持心情愉快。女方要更加體貼和關心對方,幫助男方解除其思想顧慮,延長性交前準備時間。臨床通過精神心理因素調(diào)節(jié)達到治療效果的,約占早泄的2/3~3/4。對個別較頑固的早泄可采用如下方法:

減少性的沖動和性敏感性:男女雙方在性交前應保持精神舒暢,避免過于緊張或性的過于沖動。應用陰莖套進行性交也是減少敏感性,防治早泄的一種方法。也可在性交前或性交時用干凈的紗布拭少量表面麻醉劑,或服用少量鎮(zhèn)靜劑,以降低對性刺激的敏感性,延長性交時間。

間歇刺激法:此法屬行為療法的一種,方法是通過性交或非性交的方式,由夫妻雙方配合,以女方為主完成。主要是訓練提高男方的射精刺激閾值。當快要達到射精的閾值時,突然停止刺激,待興奮高潮減退,再刺激陰莖,如此反復進行。這種方法可使男方能耐受大量刺激而不射精。

牽拉陰囊法:性交分興奮期、持續(xù)期、高潮期和消退期。當性交進入持續(xù)期,則性興奮進入持續(xù)穩(wěn)定的較高水平。持續(xù)期內(nèi),男性龜頭冠的直徑略有增加,龜頭顏色變深,由于睪丸陰囊血管充血,陰囊體積進一步增大,睪丸進一步提升與會陰部接觸,易刺激會陰部引起反射性射精,此時牽拉陰囊和睪丸可降低興奮性以延緩射精。此方法可在性交中由夫妻雙方完成,也可和間歇刺激法配合進行。

擠捏陰莖法:在性交過程中,陰莖海綿體是參與勃起機制的主要器官。陰莖的勃起與射精是當刺激達到一定閾值時,從生殖器神經(jīng)傳到中樞,傳出神經(jīng)又通過腹下神經(jīng)叢及膀胱叢使附睪、睪丸上的輸精管及前列腺的平滑肌收縮,精液經(jīng)尿道射出。擠捏陰莖法,也是一種循序訓練的行為療法。方法為由女方刺激陰莖達射精不可避免的感覺時,立即停止刺激,把拇指放在陰莖系帶的部位,食指與中指放在陰莖背側(cè)(注意不要滑動陰莖),上下垂直擠捏壓迫4秒鐘后突然放松。擠捏所用壓力的輕重與陰莖勃起的程度成正比,反復訓練可延緩射精的緊迫感,提高射精刺激閾值,重建射精時間。一般堅持使用擠捏法3~6個月后才能使療效持久。

“愛”其實可以做得更久

一般說來,性愛過程是指情侶間從相擁、撫摸、親吻開始,直到男方射精結束。這個過程短則幾分鐘,長達數(shù)小時。實質(zhì)性性交,即雙方性器官充分接觸,陰莖在陰道內(nèi)摩擦、抽動,短則幾十秒射精,長達幾十分鐘還在延續(xù)。如此反差,關鍵在于男方如何把握射精沖動,而不取決于男方的身體強壯與否。

每個人的性興奮都受大腦神經(jīng)中樞的控制。要盡量用理智抑制住生理反映,控制性器官暫時不射精。感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時,可暫停性交,抽出陰莖,用溫濕毛巾擦拭幾下,起到"敗火"作用。稍讓激情降低后,復進入女性身體。感到又控制不住時,迅即抽出,平躺臥息,用手輕撫女性的乳胸、小腹、陰蒂等部位,進一步激發(fā)妻子的欲望。再次交合,男性激情澎湃,無法把持,可將陰莖脫離陰道,用意志控制滴淌少部分精液后,重新插入。

這時,男女雙方調(diào)換位置,改用"女上男下"體位,男方仰臥后傾,女方呈騎座姿式,由女方主動抽動、撞擊和顛簸,并控制力度、節(jié)奏及搖擺幅度。男性盡量處于被動、無為狀態(tài),利用這個機會進行放松和小憩,可采取假寐方式,閉上雙眼,體驗和享受女性主動帶來的另一番快意,也因此避免目光被女性顫動的乳胸吸引而不能自控。這一過程下來,時間已達到半個小時乃至一個小時以上,女性一般已情緒亢奮。到此進度,男性再成最后動作,女性一定會積極響應,共同進入完美的境界。

五個方法教您如何調(diào)理早泄

1、心理調(diào)節(jié)方法

早泄的病因多由心理因素引起。工作壓力大、性生活時心理緊張、焦慮等均可以導致早泄。

2、平時多運動鍛煉

多做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仰臥起座、俯臥撐及力量鍛煉。

3、飲食調(diào)理方法

可以多吃一些壯陽固精的食物,如:韭菜、羊肉、動物的腎臟、魚蝦、海帶等。

4、掌握性知識

掌握一些性解剖及性生活知識,了解和掌握正常的性交方法和性反應過程,不宜過度節(jié)制性生活,因性生活次數(shù)太少,不利于雄激素的釋放。

5、夫妻之間的交流、配合

夫妻之間應該相互體貼、配合,如果有出現(xiàn)不射精,或射精過早的情況,女方要體貼、安慰、不能責難、威脅,不可相互責備、埋怨,這樣不利于疾病的康復,而應找出原因,共同配合治療。

(責任編輯:姚銀康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