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腫瘤 > 腫瘤疾病 > 其他腫瘤 > 正文

腮腺區(qū)常見惡性腫瘤及其特點匯總

2017-08-03 15:11:33      

一、黏液表皮樣癌

黏液表皮樣癌又稱“混合性表皮樣和黏液分泌癌”,是一種以黏液細胞、中間細胞和表皮樣細胞為特點,且兼有透明細胞、柱狀細胞和嗜酸性細胞的惡性上皮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是最常見的腮腺惡性腫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好發(fā)年齡為30-50歲。

病理學上可見高分化與低分化兩種類型,前者惡性程度較低,常為無痛性腫塊,且生長較慢,病程較長,頸部淋巴結轉移少見,常有完整包膜,術后復發(fā)率相對較低;

后者高度惡性,常伴疼痛且生長較快,與周圍組織邊界不清楚且常有粘連,還可破潰而繼發(fā)感染并形成難以愈合的潰爛面,可見淡黃色粘稠分泌物,且常累及面神經導致面癱,術后復發(fā)率較高,預后較差。

二、鱗狀細胞癌

腮腺鱗狀細胞癌相對少見,但在Gerson等人的一項研究中,其在入組的所有腮腺惡性腫瘤中占到21%,排第二位[1]。腮腺鱗狀細胞癌男性多見,在診斷上常需首先排除是否為轉移性病變,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快速生長、質地硬且活動性欠佳的腫塊,常伴疼痛、麻木與面癱癥狀,治療上以手術切除為主,放化療為主,由于其惡性程度較高,遠處轉移率較高,因此病人的預后往往較差,尤其是年紀較大、腫塊表面潰爛且出現(xiàn)面癱者。

三、腺樣囊性癌

腺樣囊性癌是一種由上皮細胞和肌細胞組成的基底樣細胞腫瘤,具有管狀型、篩狀型和實體型三種不同病理類型,在生長上有沿著纖維生長的傾向。因此早期易侵犯神經引起疼痛、麻木與面癱癥狀。腮腺腺樣囊性癌可發(fā)生遠處轉移,以肺部轉移最為常見,其次是骨,腦和肝臟。治療上手術切除為主,預后主要與腫瘤的病理學類型及臨床分期相關,其中管狀型、篩狀型預后好于實體型。

四、腺泡細胞癌

亦稱漿液細胞性癌或腺泡細胞性癌,為一種來自于朝向腺泡細胞分化的終末導管細胞的上皮性腫瘤,以胞質內酶原分泌顆粒為特點。好發(fā)于腮腺的腺泡細胞癌占80%,臨床上腮腺腺泡細胞瘤常表現(xiàn)為緩慢增大的實性腫塊,多數具有活動性,病人常有面部疼痛,偶可見面部感覺異常。腫瘤可發(fā)生頸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后者以肺最為常見。預后上與其分化程度密切相關。

五、惡性多形性腺瘤

亦稱“惡性混合瘤”或“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等,多源于多形性腺瘤的惡變,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長期存在的無痛性腫塊,偶可見局部疼痛、面癱等癥狀,根據腫瘤是否破壞包膜和侵犯其周圍組織可分為非侵襲性、微侵襲性與侵襲性三種類型,前二者局部復發(fā)、擴散與轉移均少見,術后預后較好,侵襲性者復發(fā)率與遠處轉移率均較高,可轉移至肺、脊柱、腹部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


(責任編輯:楊綺琴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